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宿迁 > 下设单位 > 正文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迁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2/3 1:13:07 浏览:614

来源时间为:2021-12-28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新区、园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宿迁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宿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宿迁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宿迁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要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宿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五年。为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推动“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支撑宿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战略定位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逐步集聚高质量发展的新势能,圆满完成了“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效。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较2016年增长5.1个百分点,快于全省平均1.1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3,增长0.37个百分点;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突破1000家,省瞪羚企业10家,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7家,较“十二五”末实现翻番进位;省农业科技型企业58家,年均增长16.95。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863.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1.6,较“十二五”末提高12.8个百分点。在首届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评选中,宿迁市获得表彰。

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全市围绕“133”创新增效工作体系建设,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市级以上财政资金支持科技计划项目824项,争取各类研发补助支持资金达3.96亿元,形成各类专利2000余项,实现新增产值102亿元,新增利税10亿元,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9项获省科学技术奖。全市专利授权量由4910件增加到1396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了2.8倍,达到4.46件,助推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2018年,实施“521”成果转化提升工程,三年内累计转化高科技成果702项,推动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宿迁落地;2019年以来,全市技术合同登记653个、成交额38.7亿元。

区域创新布局加快成型。“十三五”期间,区域创新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创新创业平台实现突破。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提档升级;获批国家级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宿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江苏宿迁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江苏省首批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90个,年均增幅居全省第二;国家级科技创新(创业)载体11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载体达65个;产业技术研究院达到10家,实现量质提升;实施科技综合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各类科技综合体20个,投入使用面积62.5万平方米。

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由“十二五”末5000万元增长到8000万元。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关于深化市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意见》等政策文件,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实施市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先后出台《宿迁市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宿迁市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苏科贷)管理办法》等,加大科技金融扶持力度,“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放创新券1.398亿元,兑现4514.19万元;累计发放“苏科贷”12.92亿元,增幅排名全省第二;积极落实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累计为1647家次企业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20.3亿元。全社会基本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激励创业、宽容失败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氛围。

(二)面临形势

全球创新版图重构带来新挑战。当前,国家竞争愈演愈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科技创新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竞争格局。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对于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提升制造业集群能级提出了更高要求。宿迁正处于工业化中前期,传统产业仍占据产业结构的主要地位,基础创新能力薄弱、科技创新资源分散、科技创新活力不足,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面临着新的挑战。主动开拓创新能力发展路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前瞻布局,通过创新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水平,提升制造业集群能级,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掌握主动。

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凸显新机遇。“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重国家战略在我市叠加交汇,为我市科技创新发展提供重大契机。徐宿淮盐铁路、运河宿迁港建成运营,合宿新高铁、宿连高速、宿连航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宿迁全面进入“高铁时代”。区域互联互通进一步深化,优质资源要素流动进一步畅通,有利于宿迁由传统的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进一步推动宿迁整合优势、板块提升、科技创新高速发展。宿迁必须紧紧围绕高质量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战略转型,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深化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在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方面持续发力,率先打造长三角协同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基地、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助推新发展。“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是省委省政府为宿迁指引的基本路径和重要遵循,当前宿迁正处于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窗口期”,科技创新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辩证看待宿迁发展现状,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最终都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化科技创新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机制改革,推动产学研用学协同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更大范围、更富成效集聚人才、技术、项目等创新资源,推动区域创新能级发展已成历史必然。

(三)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紧扣省委省政府“把改革创新的基因注入现代化,谱写新时代‘春到上塘’的传奇”和“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生态大公园,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紧扣创新型城市建设总目标,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加强应用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创新型人才队伍,构建极具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统筹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宿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与问题导向有机统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科技创新重点问题,谋划布局一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加强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提升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整体竞争力。

——坚持加速赶超和前沿布局紧密结合。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全过程和各领域,在优势领域加速赶超和引领,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应用和成果产业化,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坚持集约集群与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统筹发展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推动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构筑协同发展大格局。

——坚持协同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共同推进。加强国内外科技创新合作,搭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体系,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优势领域自主创新,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四)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取得实质性成效,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在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创业载体平台提升、科技人才招引、开放协同创新、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宿迁特色自主创新体系,科技综合实力达到苏北领先水平,初步建成以“长三角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基地、科技创业孵化基地”为基础的应用创新示范区,奋力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全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快速提升。到2025年,先进制造业与绿色发展的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初步构建,突破部分产业关键技术,前瞻性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百亿级产业链、提升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2.2,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达到苏北领先水平。

——科技创新主体实现倍增。到2025年,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和工作机制持续完善,科技资源加快聚集,通过“靶向”精准政策扶持引导的梯级晋升机制初步形成,具有持续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实现倍增。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一番,突破12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000家。

——科技创新载体更加丰富。力争到2025年末,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科技创业载体优化调整,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提质增效。全市基本形成拥有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形式多样、功能丰富的全新科技创业载体格局,新增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的省级高新区1—2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载体达到300家,力争实现国家级创新平台零的突破。

——创新人才资源富集涌现。到2025年,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机制更加健全,集聚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学家、科技 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不少于500个,五年内培育各领域拔尖人才1500人左右。

——科技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到2025年,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科技服务平台更加完善,科技服务主体进一步壮大,产业科技创新效率切实提升。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业体系,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持续提升,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0亿元,全市科技服务业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创新治理效能大幅提高。科技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更加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市科技创新潜能持续释放,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集聚成势,市民科学素质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创新氛围更加浓厚。

专栏1:“十四五”科技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