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宿迁 > 百姓生活 > 正文

南京医科大学解剖实验员:医学教育的铺路者

发布日期:2016/2/2 12:11:26 浏览:481

原标题:医科大学解剖实验员:医学教育的铺路者

宿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宿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国江苏网9月9日讯(通讯员姜海婷记者韦轶婷)在南京医科大学,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并不直接面对课堂上的同学,他们只是频繁地穿梭于生与死的世界之间。在他们眼里,每天接收的并不是一具具冰冷的遗体,而是一个个伟大灵魂的寄托。穿越在生生死死间,解剖实验员们承载着生命崇高的同时,也经历着太多辛酸和沉重。

没有周末的不停工作

穿过医学院校的解剖楼长长的走廊,福尔马林苯酚类等气体扑面而来,从实验准备室打开的门往里面望进去:橘红色的布覆盖着一具具遗体,解剖实验员正在细致地做着一件件标本。

为保证学生们直观地学习解剖,人体解剖学系的实验员需制作大量的解剖教学标本,常常要加班工作。“这些日子简直可以说是不分昼夜,NoSaturday,NoSunday,Justwork,work,work,差不多吃住都在解剖楼了啊!”刚刚参与工作近八个多月的毛志远说。

於平老师从事解剖实验员工作已近30年,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他,如今依然准时往返于江宁校区和汉中路的家中(两地相距近30公里),曾因工作繁忙,过度劳累致视网膜炎。

“从宿迁回来,凌晨3点才到家,早上8点半准时到班开始一天的工作。”庄晓俊是南医大的解剖实验员,也是南京红十字会的遗体接收员,这两项工作填满了他的生活。这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工作,他需要不时地面对失去生命的身体。不管遗体捐献志愿者去世在节假日或是在深夜,家庭住址是远离学校,还是偏僻难寻,负责遗体接收工作的解剖学教研室老师们总是不辞辛苦、牺牲休息时间将遗体接收到学校。

庄老师在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却不敢告诉妻子,自己在从事遗体接收工作,只说自己是教研室里的实验员。“有工作上的不开心,不愿对自己的妻子说,因为她已经付出很多了。每天承受的许多委屈,也只能自己往肚里吞咽。”

而刚刚成为解剖实验员的毛志远却很幸福。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实习的女朋友,每周末有空就会从下关到江宁校区解剖楼(两地相距近40公里)看望毛志远,全力支持着男友的工作。

不过,解剖学系还有实验员的家庭问题没有着落。然而,他们的困扰远不止这些。

“五个人掌握着全校七千多人的医学基础教学。”人体解剖学是生物医学的基础,是每一个医护人员必修科目。目前临床诊疗中还存在一定的误诊率,也有赖于病理解剖分析病因、改进医疗、发展科学。医学教学或科研离不开解剖学标本。然而,全国各医学院校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解剖实验员紧缺:有学历的,不甘心做这样辛苦而基础的工作;有经验的,学历又欠缺。现在迫切需要既有学历,又有经验的解剖实验员,他们不仅仅是做标本、实验准备工作的实验员,同时应成为学生实验课的带教老师。

见证人世间的冷暖

遗体接收员随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不解。一天,遗体接收站接到电话,需赶往连云港一个村庄。正当将遗体接出村庄时,村里突然跑出几个人,堵住了他们的去路。村里人质问:“你究竟是谁,为什么随随便便来一辆车,就能把我的老乡带走?”遗体接收员没有回答,只是掏出了自己的证件。而乡里人却仍然不依不饶,村子里冲出十多个人,把接收员和车子团团围住。

“在这种非常态下,会常常不理智。这些自己都能理解,谁没有自己的亲朋好友呢。如果他们不愿意,我也不会勉强的。”接收员耐住性子,向家属、村长、村民,一次次地解释自己的来意,耐心地跟村长解释,遗体是作为医学研究用,并且符合流程和规章。“也许村长还不很明白,但是他们知道我们的诚意了。”在半夜12点,将这具遗体运回,接收员与当地人详细地解释了整整8个小时。

遗体捐献始终秉持着自愿原则。庄晓俊老师说起2013年1月发生的一件事:一个苗族的青年联系遗体捐献接收站,他的父亲生前进行了遗体捐献登记,现在去世了,希望接收站能处理好后续事情,当接收站按照规定的流程,让他填完各项表格,提出要提供老人的电子照片用于构置“厚德园”上网上纪念堂,青年始终不同意:“这样被家乡人知道了,会被唾弃的。”最终,老师也遵循了他的意愿没有公布。而很多时候,即便驱车5、6个小时才到达捐献遗体者家中,家属在最后一刻不同意的,遗体接收员也只能空车而返。

永远的精神支撑:“志友”大爱

“志友”为“南京市红十字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的简称。解剖实验员王凯曾接触到一个女知青,见到她的时候,她的生命体征已经消失。20岁的她,只身一人来到西北支援边疆。直到50岁,才回到家乡。年轻的最好时候交给了荒原沙漠。在她的一生中,历经各种坎坷。30年后,当她终于回到了家乡,和父母团聚时,却被查出患了肺癌。而生命的最后时光,又被重病缠绕。知道自己日子不长了,她对亲人们提出,自己打算捐献遗体。亲朋好友劝了又劝,“社会对你并没有什么厚待,你为什么总想着回报社会?”

“命运对我的馈赠太少,我时常也会抱怨。我却觉得,能为别人留下点什么。身边的很多人还在痛苦中。”女知青留下了她的遗体和这样一段话。

当王凯抬着她的遗体离开,亲人们跟着担架,亲属中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送了一程又一程。王凯放慢了脚步,等上一会儿。不知不觉就等了许久,“他们再也见不到了。让他们多呆一会儿,多看一眼。”很少流泪的王凯,感觉眼泪都灌到了鼻腔里。

很多时候,当问及志友为什么要捐献遗体时,他们都自豪地说:“为医学事业的发展捐献遗体心甘情愿!”或者有些人只是诚恳质朴地说一句:“希望对你们有用。”这样的无私质朴才是最有感染力的。

前辈景德激励后人

首创《连续层次法解剖图谱》,南京医科大学原解剖教研组主任、基础部主任姜同喻教授,在他研究解剖学的年代,还没有遗体捐献,只能在刑场、野地里找到遗体,把它背回工作室。那本至今仍被人体解剖学界认为经典的图谱,就出自于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工作室。姜同喻教授2007年不幸因肺癌去世。“老先生身体一直挺硬朗,如果不是由于长期受福尔马林苯酚类等有毒气体的伤害,会在这个世上活得更久。”

然而,即使面对福尔马林的伤害,有时甚至有感染病毒的危险,解剖实验员依旧勤勤恳恳地做着最累、最辛苦的工作,用自己的健康和汗水为医学的发展铺上一块又一块坚实的基石。“赞叹于人的经脉、骨骼、器脏,被一次又一次地呈现而出,逐步了解人体的奥秘。更为能够促进医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而无怨无悔!”於平老师说。

“不害怕是因为问心无愧。”善待每一个消逝的生命。因为有些器官保存时间不长,每天赶在第一时间出发。而工作又是一个劳力且劳心的过程:由于人的生命体征消失之后,有些器官容易液化变形,在碰撞中可能被破坏,而这些“易碎”的组织,都是很珍贵的医学素材。所以每次都要非常慎重,小心翼翼地抬起担架,轻轻地放下。南京医科大学遗体接收站解剖实验员兼遗体接收员的古慕峰对每一具接收遗体严格编号,进行详细的记录。这样小心翼翼的态度,不是出于“敬鬼神”,而是对逝者的敬仰和尊重。

在全中国,身兼遗体接收员又是解剖实验员的人,还不到100个,人员少,一线人员更少。他们不同于一般的遗体搬运工人:有些人生前立下遗愿,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解剖实验员的工作,就是完成这些人的生前嘱托。在他们的眼里,每天接送的不是一具具失去生命的躯体,而是伟大的“生命宝库”。

“人死为大”,遗体接收员与解剖实验员做的一切,是在为一个个神圣的生命让道。遗体捐献志愿者曾经鲜活地存在于这个世界,在生命离开时,信仰、心愿和爱仍然在躯体上延续。在所有人的生命里,生者不朽的爱,是死者不朽的名。

最新百姓生活
  • 宿迁科目三学时是多少小时05-17

    来源时间为:2024-05-13根据《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与考试大纲》,规定,科目三(实际道路驾驶技能)的培训时间为40小时。科目三考试是实际驾驶考试的重要组成部……

  • 婚介服务套路多,“适婚族”请小心05-16

    核心提示◆婚介机构在宣传时若以谎称可以介绍“高富帅”“白富美”的方式,误导消费者购买高额套餐,可构成虚假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

  • 超载、闯红灯、遮挡号牌……凌晨出击,宿迁交警查获多05-16

    来源时间为:2024-04-28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2024-04-2819:24:28.0超载、闯红灯、遮挡号牌……凌晨出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