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宿迁 > 下设单位 > 正文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迁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6/10/17 10:03:32 浏览:1786

技发展,开展协同合作。

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建立稳定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完善科研立项、资金管理、绩效考核等机制建设,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制度、科研工作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业务应用贡献率等指标,开展成果中试和业务准入评估,促进成果业务转化。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发展工作机制和政策,拓宽人才发现渠道,建立“高精尖缺”人才补充使用机制,不断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健全以提高核心科技水平、实际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考评体系及职称评聘、岗位绩效管理激励机制,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

(二)协调发展,补齐短板,增强发展后劲

落实“协调发展”理念,注重各系统、各领域、各环节间的有机联系和内在统一,促进各层级、各区域、观测和预报服务各领域以及各部门的同步有序发展。

1.统筹气象各领域协调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各项气象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理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体制机制,打通禁锢封闭的壁垒,优化业务分工、完善业务布局、调整业务结构、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气象服务、预报、观测、管理等各领域的集约高效和协调发展。

2.推动气象软硬实力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坚持法治思维和方式,依法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责、依法加强气象部门自身建设、依法推进气象现代化和深化气象改革,努力实现气象工作法治化,加强市县气象主管机构依法履职能力建设;强化气象灾害安全监督管理职能,完善气象窗口服务功能;提高气象普法实效,营造与气象法治建设相适应的社会氛围。

加强气象标准化建设。提升标准与业务服务、行政融合度,落实标准执行清单制度;加快气象灾害评估规范、公共气象服务、气象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等行业标准的出台和实施,鼓励社会组织制订具有地域气候特点、气象专业特色或更加严格细化的行业标准。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事业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高效优化的气象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不断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统筹气象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

进一步促进与相关部门、高校、组织和团体等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不断优化气象发展环境,增强部门间工作上的互联互通与开放合作。与“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智慧”战略实现融合发展,在智慧宿迁建设中充分发挥“智慧气象”的作用。

(三)绿色发展,优化结构,服务生态文明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紧密围绕广大人民群众对蓝天绿水和安全福祉的期望,关注热点、突出重点,为宿迁林荫城市、彩色城市、花园城市和海绵城市“四城”建设提供气象服务保障。

提升大气环境业务服务能力。服务宿迁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高大气环境气象监测、预报和评估能力。研发和改进大气重污染及雾霾天气的预报技术方法。完善空气质量预报、重污染天气预警及产品制作、发布的综合业务服务系统。提高雾霾预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空气质量预报等预报水平。加强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应急保障能力,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提高生态气象保障能力。服务宿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推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评估。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生态气象观测布局,提升生态气象监测能力,加强极端气候事件、生态安全事件的气象预警。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作用。做好气候变化的监测、检测与预测预估,加强对温室气体、气溶胶等大气成分的监测分析,建立综合性、多源式的观测平台,加强资料共享,加强温室气体本底浓度观测能力建设。

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保障能力。开展精细化气候区划。加强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多层次普查和经济开发潜力的评估。提高气候资源预报及灾害影响预警能力。开展空中云水资源评估,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和重大活动保障以及重点领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工作。

(四)开放发展,探索机制,发挥资源优势

强化心向大海、接轨上海、融入沿海、连江通海的“四海意识”,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探索建立有利于气象事业发展的开放合作体制机制,统筹使用好部门内外、宿迁内外和江苏内外的优势资源,坚持引智与引技并举、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在扩大开放中增创发展新优势。

融入宿迁开放发展新布局。积极主动服务全市战略需求。进一步加强与环保、水利和交通等部门的合作,推进环境气象预报预警和应急联动流程建设,加强洪泽湖、骆马湖两湖预警建设。推进宿迁协同发展气象保障服务的机制创新。

推进气象行业融合发展。合理配置行业资源,完善跨部门的互动合作机制。引导和激励部门外优势资源参与气象重大核心任务协调攻关。强化气象部门技术创新与应用的主体地位,健全科研与业务深度融合机制,促进各创新主体间的有效互动,强化知识流动、人才培养、科技和信息资源共享,推动跨部门跨行业协同创新。

构建开放的气象服务体系。培育商业化气象服务市场,规范市场秩序。鼓励公平竞争,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竞争有序的气象科技服务新格局,强化事前指导和事中事后的监管。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实现气象服务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装备保障和志愿观测活动。

(五)共享发展,面向民生,提供优质服务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大力提升气象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实现部门资源与社会、市场的充分融合,使公众共享气象现代化发展成果。

1.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方式。强化政府主导,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挥气象事业单位主体作用,建成适应需求、快速响应、集约高效的新型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体系。推进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和规范气象服务市场,激发气象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参与公共气象服务的活力。

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气象服务。提高城市防灾减灾精细化气象服务水平,将气象服务纳入城乡“网格化”管理平台。提高城市防御暴雨洪涝、雷电、强风、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的能力。完善城市“生命线”和重大活动气象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型农业发展需求,开展精细化、个性化、“直通式”气象服务。

推进旅游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创新旅游气象服务模式,加强与旅游部门合作,建立科学高效的旅游气象观测、预报预警和专业化旅游气象服务体系,提升旅游气象服务能力和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探索市场化的旅游气象服务和气象保障运行机制,为宿迁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时尚旅游提供气象服务保障。

增强公民气象科学素养。加强和改进气象科普工作,提高公众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意识水平,广泛借助社会资源提高气象科学知识的社会普及程度。

2.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强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突出“政府主导、资源融合、科技支撑、依法运行”的气象防灾减灾发展模式建设。健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联动和相应机制。推动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地方公共服务和综合治理体系,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绩效考核和公共财政预算。推动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体系建设,引导社会和公众依法参与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气象防灾减灾长效发展。

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成部门联合、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充分发挥新媒体和社会传播资源作用,形成气象灾害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的立体网络,实现预警信息接收广覆盖。

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建立规范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充分发挥金融保险的作用,推进气象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完成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成分灾种、精细化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基于影响的气象预报业务,实现从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转变。开展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的定量化风险实时评估。

3.构建人人参与的智慧气象

实施“互联网气象 ”战略。通过“互联网 ”实现与气象活动相关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从各种终端持续获取全面感知数据,通过对各类数据和信息“融合贯通”以及数值模式、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等技术等应用,实现数据和信息的集中、整合、共享、挖掘、应用。

实施互联网气象平台战略。打破信息不对称,消除服务与用户的距离,让用户直接表达需求,参与服务产品的设计,直接根据用户的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产品,为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指导生产生活等提供个性化的气象服务。

4.强化基础资源共享共建共用

加强数据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完善信息资源开放机制,建设面向民生的公共气象数据资源池,建立气象与相关部门、企业、社会间数据互助共享协作体制机制,满足跨行业的数据融合与综合分析及信息服务的需求。

建立气象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协调创新机制,吸引全社会资源参与到气象观测、软件等研发、服务等气象科技创新活动,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四、重点工程

围绕全面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和气象核心需求,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积极推进以下四项重大工程建设。

(一)智慧宿迁气象建设工程

城市安全气象保障系统。面向城市防洪排涝等防灾减灾工作,围绕交通、电力、水务、能源等城市运行安全保障工作,研发精细化、网格化的服务产品,服务于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建成以大气气溶胶、大气成分为重点的环境气象监测网,形成完善的环境气象观测规范、技术标准和业务流程,提供环境、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专业化气象服务,开展城市规划中城市热岛、通风廊道等气候环境效应评估,为城乡规划、工业布局、节能减排评估等政府决策提供支撑。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完善大宗作物、特色农业等专业气象监测系统,推进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增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预警与影响评估业务能力,服务保障粮食安全。依托气象农委共同建立的“为农气象服务联盟”,将气象服务向农业相关产业进一步扩散。开展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探索气象科技扶贫机制,挖掘贫困地区气候生产潜力,开发新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组织推广技术成熟、实用性强、规模效益大的气象适用技术扶贫项目,探索气象扶贫对接机制,助力扶贫开发。

洪泽湖、骆马湖两湖气象预警系统。完善洪泽湖、骆马湖水上安全气象保障体系,与海事部门加强合作,逐步将气象观测纳入航道建设规划;针对港口、航道安全问题,加强大风、大雾、雨雪、雷电等影响航运主要天气条件的监测预报,并结合特殊航运需求“量身定制”服务产品;充分利用双方信息平台,畅通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形成系统的水上交通安全预报预警机制。

防雷减灾信息保障系统。完善三维雷电与大气电场观测网建设。建立雷电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建立防雷重点场所防雷装置运行管理信息资料库。建立健全防雷安全管理诚信体系。开展防雷重点区域的雷击风险评估。

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建设人影移动探测系统和作业监控会商系统,升级完善人影作业指挥平台。建设完善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基地,开展空地结合的外场作业试验。建设火箭弹仓储系统和人影安全管理系统。

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基于物联网应用的气象感知系统,依托大数据资源库和气象业务平台,建立智慧气象神经通道,建设具备大数据处理、自学习功能的核心智慧气象服务系统,满足政府、部门及公众需求。

(二)宿迁精细化气象预报工程

气象观测与保障系统。建设国家级地面全要素自动观测站,完善升级全市区域气象观测站网;补充水域观测系统;配备升级相应的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系统;建设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地基综合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建设运行监控、故障维修、计量检定和智能存储等系统。

多源资料融合分析平台。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GPS/MET、风廓线雷达等多源监测资料,建立实时融合分析平台,支撑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触发环境的中尺度特征分析,实现大气三维结构数字化剖析,提升灾害短临预警预报能力。

灾害性天气智能预报系统。针对暴雨、强对流、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