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宿迁 > 企业单位 > 正文

“我们的二十年,宿迁的二十年”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日期:2016/10/24 1:31:02 浏览:447

“我们的二十年,宿迁的二十年”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中国江苏网作者:2016-09-2009:44:41

中国江苏网9月20日讯时光荏苒,白驹过隙。1996年9月25日,地级宿迁市正式成立,今年已是建20周年。20年来,宿迁走过少年,步入青年,昔日苏北小城,日新月异,华丽蜕变,成长为长三角地区新兴工商城市、华东地区生态宜居城市和全国瞩目的青春活力城市。宿迁20年的艰苦创业是一组组激昂磅礴的旋律;20年的改革发展是一篇篇华彩恢弘的乐章;20年的家园建设是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20年的成长历程是一幅幅锦绣壮美的画卷。

为充分展示我市20年发展成果,本报即日起推出“我们的二十年,宿迁的二十年”系列报道,深度诠释宿迁20年来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新启示,敬请读者关注。

作为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宿迁经过20年的努力,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洼地崛起”,农业、工业和新型服务业等齐头并进,虽后发而快进。

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由建市之初的124.9亿元增加到2126.2亿元,增长17倍,进入全国百强。至此,我省成为全国首个所有地级市GDP都超2000亿元的省份。

这里,工业强市铸就跨越发展

苏北属于江苏省经济洼地,而宿迁则是“洼地中的洼地”。

“工业兴,则宿迁兴;工业强,则宿迁强。”对于发展经济,宿迁人有这样的共识。

建市之初的宿迁,工业经济产业结构不优,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知名品牌少、科技含量低、工艺水平不高。20年后的宿迁,一栋栋现代化厂房在各个开发区、工业园区里拔地而起,机器轰鸣、车来人往,忙碌的景象传递着宿迁人“工业强市”的追求……

20年间,不仅洋河酒厂、双沟酒业、箭鹿毛纺、秀强玻璃、和友集团、双星彩塑、龙嫂食品等本土企业发展壮大,也有恒力集团、可成科技、天能集团、斯迪克新材料、娃哈哈饮料、蒙牛乳业、双鹿上菱、格力大松电器等国内龙头、国际知名企业相继在宿迁落地开花。

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宿迁深入实施企业培育“511”工程,聚焦项目推进、加强内培外引、强化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助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历史性跨越。去年,我市更是在市级机关组织开展了以“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园区,促进深化改革、促进作风转变、促进转型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三服务三促进”活动。通过深入开展“两访两帮”,帮助解决企业发展、项目推进和园区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获得许多企业交口称赞。

1996年建市之初,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7.8:30.8:21.4,2015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2.1:48.5:39.4,标志着宿迁的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跨越。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2474户,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818亿元,是1996年的39.4倍;实现利润359.1亿元,是1996年的403倍;实现工业用电量106亿千瓦时,是1996年的19.3倍。

2015年,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750户,其中超10亿元企业32户,苏酒集团销售收入连续多年超百亿元;44户企业实现主板上市和场外市场挂牌;拥有三名商标332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7件,聚酯薄膜、家电玻璃、包覆纱等12个产品生产规模荣膺全国“单打”冠军。

现在,全市工业结构由建市之初的纺织服装、木材加工、酿酒食品、玻璃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成为“4 4”新特产业体系。在2015年,食品饮料、机电装备、纺织服装、家居制造四大特色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57亿元,智能家电、绿色建材、功能材料、智能电网四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7亿元,“4 4”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总量的比重超过70。

对于已经到来的“十三五”,宿迁宏图在胸。我市将以智能制造为抓手,以两化融合为契机,积极实施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核心的“三品战略”,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动工业集中布局,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引导传统企业着力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重视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持续发挥“4 4”产业的经济支柱作用。至“十三五”末,重点培育食品饮料、机电装备、纺织服装三大千亿级产业,智能家电、绿色建材、功能材料三大500亿级产业。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4 4”产业规模将突破4800亿元,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电装备、家居制造四大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00亿元,四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00亿元。同时,我市参照《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确定的15个重点领域,积极培育发展3D打印、石墨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先导性产业,力求发掘并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我市工业持续壮大发展。

这里,悄然向农业强市迈进

面朝黄土背朝天,黝黑的面孔、弯腰劳作的身形、汗水浸湿的衣衫……这曾经是农民辛苦劳作、以求温饱的景象,也是建市之初宿迁农业的写照。现如今,在宿迁的广阔农田上已经是另外一幅景象:播种时,自动插秧机、播种机穿梭不停;收割时,现代化大型收割机让一切变的简单;随着秸秆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曾经让农民头痛的秸秆也变废为宝……

20年来,农业始终是宿迁经济发展的中心,推动宿迁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目标不曾改变。现在,农业种养结构从建市之初以粮食生产为主,逐步发展成为以优质稻麦生产为基础,高效水产、生态畜禽、绿色果蔬、精品花木为突破的“1 4”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到2015年,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单产从建市之初的369公斤,提升至446.5公斤,增幅达21,总产从300万吨提升至386.6万吨,增幅达28.9。

花木是宿迁的一大特色产业,全市花木种植面积达52.2万亩,较1996年增长239,全市花木年销售额达32.4亿元,全市花木从业人员达21万人,沭阳县成为全国花木第一大县。泗阳县的生猪、食用菌,泗洪县的奶牛、水产,宿豫区的肉鸡,宿城区的设施蔬菜等都是宿迁的农业特色产业。全市水产品总产量从建市之初的12.15万吨,提升至26.61万吨;肉蛋奶总产量从建市之初的33.34万吨提升至134.2万吨,肉鸡饲养量、奶牛存栏量、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领跑全省;果蔬总产量从建市之初的159.7万吨,提升至571.1万吨……

全市先后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8个,高效农业363.5万亩、高效渔业8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140.4万亩、设施渔业25.1万亩,占农业、渔业生产面积比重分别达21.8和23。

“家庭农场”、“一村一品一店”、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为了让农民从“土里刨食”转变成“地里掘金”,市委、市政府精心谋划、实施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家庭农场集群发展模式、“一村一品一店”经验更是全省推广,农业经营主体正在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目前,全市已认定的家庭农场累计达5270个、位居全省首位;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了9个百分点、达81,农业生产方式加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全市1405个行政村已全部实现“一村一店”或“一村多店”,达到“一村一品一店”标准的行政村共有779个;2015年全市农产品线上交易额达到了35亿元。

这里,新型服务业蓬勃发展

在发展农业、工业的同时,我市也在不断推动新型服务业发展,加强对外贸易合作,取得的成绩同样令人瞩目。

2012年9月,重建后的项王故里景区正式开园迎客,每年的“项王故里新年祈福开门迎宾大典”成为宿迁旅游业的一件盛事;2015年5月,三台山森林公园核心景区开园,“衲田花海”等美景让国内外游客依依难舍;洪泽湖湿地公园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打造,已经成为宿迁旅游业的一张名片,目前正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骆马湖、乾隆行宫……

到2015年,宿迁共有9个国家4A级景区和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015年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75.6亿元,均为“十一五”总和的1.5倍,实现了从短缺型旅游发展地区向重要旅游节点城市的历史性跨越。

电子商务是我市新型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另一缩影。2015年10月,2015中国“互联网 创业”大会暨“创客中国———寻找最具投资价值创业项目”年度盛典在宿迁成功举办;今年5月,我市又被列为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沭阳县、宿豫区获批国家级电商示范县(区),中国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创成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特别是我市的中国淘宝镇、淘宝村数量分别占全省的1/3、1/5,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均居全国第17位,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85.4、达460亿元,“互联网 ”已成为宿迁人创业就业的新时尚、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十二五”期间,我市外贸外经快速增长,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突破200个、净增33个,进出口总额达26亿美元,同时新设境外企业29户。外贸进出口主体不断壮大,传统产业出口稳步增长,贸易方式呈现多元化。我市与新西兰因弗卡吉尔市、德国诺伊维德市缔结友好城市,友城数增至5个;与意大利摩德纳市、加拿大坎贝尔河市签署友好合作备忘录,与德国埃尔福特教育培训中心开展职教合作,宿迁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

《“我们的二十年,宿迁的二十年”系列报道之一》相关参考资料:
宿迁电视台、宿迁广电报、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宿迁日报社、宿迁电信、宿迁 爆炸、宿迁 就业率and下降、宿迁 换届、宿迁 打砸抢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