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宿迁 > 企业单位 > 正文

组织工作

发布日期:2017/4/28 10:08:54 浏览:446

【概述】2008年是宿迁组织工作的“人才工作突破年、党内民主探索深化年、基层党建实事年和自身建设提升年”。全组织部门认真贯彻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和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牢固确立组织工作服务大局、组织部门创造生产力增强凝聚力、组工干部争先创优的“三大理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

【干部队伍建设】突出能力提升,创新干部培训模式。围绕“三宽”型干部队伍建设要求,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干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以“前沿课堂”、“宿迁讲坛”为载体的“每月两课”,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到宿迁讲学。坚持高端培训,围绕市委确立的“城市化”、“工业化”等重大战略部署,举办了新加坡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专题研修班,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及相关部门干部参加培训,并均以学习成果汇报会形式实现学习成果共享。拓展培训渠道,形成了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培训阵地;以温州和青岛为代表的企业干部培训阵地;以省委党校、苏州农干院为代表的帮扶培训阵地;以中组部组工干部培训中心、省社会主义学院、省妇干校为代表的专门干部培训阵地等多个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适用于不同干部群体的培训阵地。一年来,共举办专题培训班32期(批次),培训2237人次,其中赴境外培训290人次,参加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层次培训299人次。重视基层,加大干部上下交流力度。落实中央提出的“六个导向”要求,面向乡镇党政正职公推公选5名市直机关处级领导干部,同时,公推公派7名市直机关处级干部到乡镇和县区直部门任职,树立了重视基层的鲜明导向。为帮助公推公派干部尽快进入角色,较好履行岗位职责,先后组织召开了基层“一把手”任职经验交流会和公推公派干部工作交流会。同时,注重干部基层实践锻炼,选派8名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市直机关年轻女干部到泗洪西南岗等贫困乡镇挂职,并先后以“我能、我行、我成功”和“我为宿迁发展献一策”为主题,开展了两期“年轻干部季季谈”活动,激发了他们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内生动力。拓展源头,推进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把大学生村官作为党政干部的后备军来培养,通过创新到村任职大学生培养机制、在全省率先举办华西培训班、开展“双学双争”暨“创业示范点创建”活动、召开到村任职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展新老大学生村官结对共创活动等一系列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到村任职大学生干事创业氛围的形成。到2008年底,全市已有225名到村任职大学生兴办各类实体134个,提供就业岗位2600多个,帮助1100多户群众找到创业项目,引领带动5万多人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2007年到村任职大学生中,通过公推直选,已有8人当选为村“两委”正职,147人当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副主任。建立科学机制,强化实绩考核的导向作用。出台《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综合评价和结果运用实施办法(试行)》,对考核结果注重综合评价,科学分析提炼,全面衡量干部的德才素质、工作实绩和岗位匹配程度,并严格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配备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同时,强化聚力攻坚,树立“凭实绩用干部”和“以大项目比高低、定奖惩”的鲜明导向,推行项目帮办服务制度,适时开展了“首季开门红”、“强攻二季度”、“千名干部帮千企”活动,并搭建全市工业企业可供配套产品信息平台,把全市广大干部的注意力聚焦到强攻大项目、推动大发展上来。

【人才工作】着眼聚才增量,重点引进企业人才。积极探索开发区人才工作新模式,成立人才工作站,整合人才工作力量,全市8家省级经济开发区均挂牌成立了人才工作站。发挥政府组团招才优势,分别开展了赴东北、西安等地招才引智活动,为全市各类经济开发区引进了一大批紧缺型人才。启动实施“百名创业创新 集聚计划”,计划到2010年,3年内面向海内外引进培育100名左右 (其中每年引进 (团队)20个)。到2008年底,已先后在北京中关村、重庆等地召开推介会,在美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5个国家设立海外人才联络处,与10多家猎头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启动实施了以“百名专家兴百企、百名英才创百业”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双百工程”,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宿迁100家重点工业企业引进100个专家(团队),借助省里培训资源,着力培养100名创业创新 。立足激发活力,深化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加强对本土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分类培养,组织全市43家重点企业负责人在清华大学、青岛举办了为期10天的企业家高级研修班。积极推进企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在洋河酒厂举办首期中级职业经理人培训班。深入推进“百名教授育百才”工程,从省有关高校、科研院所聘请教授、博导,对全市优秀中青年人才进行“一对一”的复合式跟班培养。2008年全市共有96人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其中优秀人才83人。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人才关爱“四尊”氛围。市、县(区)两级分别成立人才协会,对区域内人才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举办人才论坛,邀请不同学科领域的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宿迁讲学。优化“一卡通”服务,重点把招商引资企业负责人,纳入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的优秀人才以及市“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和市优秀帮办人才列入服务范围,营造了浓郁的“四尊”氛围。

【党内民主建设】推行重要干部任用全委会票决制。新一届市、县(区)政府组成人员的提名人选全部经过县(区)委全委会票决后再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命,提高了决策的民主化水平。开展县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工作运行新机制试点。针对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尤其是副书记职数减少的新变化,在泗阳县进行了县委工作运行新机制的探索试点,通过推行委员提出议题、全委会集体决策、代表委员逐级评议等举措,做到发展大计让县委委员“建言献策”、重大事项由县委全委会“一锤定音”、履职优劣请代表委员“逐级评判”,进一步强化了县委凝聚集体智慧、推动科学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实行县(区)委常委会向全委会专题报告干部工作并接受委员质询和评议制度。着力构建干部监督大格局体系。实行干部监督联席制度和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协调机制,选聘了20名党性强、作风正、素质好、关心和支持干部工作的同志担任新一轮干部监督信息员,并建立组织部门平时考察员制度,进一步完善干部监督网络。积极探索建立“三联三问”制度。规定县(区)委委员联系党代会代表、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党员群众问责评议党代会代表、代表问责评议县(区)委委员、委员问责评议县(区)委常委会及成员,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代表开展活动和工作的具体方式。

【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和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开展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冲刺年”活动,用务实管用的措施和攻坚克难的办法,强力推进。全面完成全市108个乡(镇)、1454个村(居),共1562个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建设任务,实现了远程教育网络乡、村两级党组织全覆盖。在高标高效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和远程教育站点建设的基础上,注重发挥综合功能,认真开展便民服务代理和远程教育“五星十优”示范站点建设工作,受到了农村党员群众的广泛好评。优化党内关爱措施。落实党内关爱工程,全力推进离任村“三大员”的困难生活补助和在任“三大员”的养老保险工作,共为3145名村“三大员”办理养老保险,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基层的不稳定因素。针对全市党员队伍的不同实际,有针对性地落实关爱措施:对建国前老党员,掀起大规模的走访慰问活动,在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从精神层面进行关爱;对全市7887名生活困难党员分类建好台账,进行结对帮扶,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能力;对流动党员,落实寓服务于管理的措施,使流动党员真切地感受到组织大家庭的关爱,增强角色观念和宗旨意识。锻造一流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为改变全市党员总量偏少、年龄偏大、素质偏低、源头偏少等情况,在总结基层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召开全市党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以市委名义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部署落实以锻造“特质型”党员队伍为总揽的思路和举措,探索构建了源头储备、多岗历练、柔性管理、配套联动的工作机制。在农村打造“创业发展型”党员群体,使之成为带头创业、带动致富、引领新风的主力军团;在社区打造“服务奉献型”党员队伍,使之成为服务群众、无私奉献、促进和谐的骨干中坚;在非公企业打造“创新创优型”党员团队,使之成为争先创优、攻坚克难,促推发展的优势力量;在机关打造“引领表率型”党员阵容,使之成为务实清廉、高效快捷、群众信赖的精良之师。组织投身抗震救灾“大行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投身抗震救灾“大行动”,全市10万余名党员,共交纳特殊党费950多万元。在全市组织和党员中部署开展“学抗震救灾先锋,铸宿迁党员特质,创一流工作业绩”活动,宣传报道抗震救灾党员典型事迹,全市近3000名乡村党员干部走进农户,深入田间地头访贫问苦,4500多名城乡党员“义工”走进6000多个农村劳务输出人员家庭,充当“代理儿女”和“代理家长”,1400多个“党员帮工队”,为缺少劳力的农户抢收抢种。适应支援灾后重建的形势要求,及时成立了对口支援绵竹市绵远镇灾后恢复重建前方指挥部,火速奔赴灾区。在指挥部全体人员出征前,建立了支援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前方党支部,并制订完善相关职责和制度,强化这个“特殊支部”的政治引领作用。

《组织工作》相关参考资料:
组织工作满意度、组织部档案工作、乡镇组织工作、重点任务 组织工作、组织与人事工作、妇联组织改革工作、组织工作目标、调研党组织建设工作、组织工作 干部考核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