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宿迁 > 企业单位 > 正文

宿迁市长王天琦驻点调研自己下厨做家常菜【2】

发布日期:2016/3/5 4:37:04 浏览:494

在改善居住条件这一点上,党委、政府和群众的想法是一致的。按理说,不论村庄大小、人口多少,基本的水、电、路、有线电视等配套都应当为百姓提供,这是我们的职责。但现实是,要提供这些配套,不仅成本高得惊人,也容易造成极大浪费。

以皂河镇为例,据初步测算,按照现在自然村全部配置自来水、路灯等设施,需要费用近2亿元。若再加上下水管网,其费用远远超出一个乡镇的承受能力。而且,这些钱就算真的全部投下去了,是否就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了呢?我看也要打个问号。

皂河镇最偏远的三湾村二组,距离最近的自来水管网有18公里,如果为其提供自来水,一次性管网投入就达1000万元。而村里总共就30户人家,青壮年还都出去打工了,平时只有百余人,一年下来全村用水费用仅仅5000左右。可以说,这种投入永远无法收回成本。如果政府的投入真的改善了民生,那贴点钱也有所值,但有时候,投入越多、浪费越大。三湾村一些庄台靠近运河边,有些人家靠水道运输发了财,整家搬进城里,原来的老房子不要了,政府投入的水管、电线、道路等设施便都闲置了。

集中居住以后,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也使得下水管网、学校、医院等配套起来更为便利,还可以整理出宝贵的土地资源。王圩村的院落大都建在高台上,有的一大片庄台上只住着两三户人家,每家除了一个大院子外,门前还有一大块菜地,屋后还有一大片林地,粗略算下来,全村户均占地前前后后加起来有近2亩。

致富能手雍光林给我算过一笔账:王圩村现有耕地2550亩,庄台占地1800亩。如果集中居住,只需140亩地,可以腾出土地1600多亩。如果复垦成耕地,全村每人可新增耕地近7分,按照当下土地流转标准每亩900元折算,人均可多收入600元左右。

但是,群众呼声越是高涨,决策者头脑越要保持冷静。因为,集中居住绝不是拆旧建新、从平房搬进楼房那么简单,各种情况错综复杂,要考虑的事情很多。

比如,补偿上如何让村民放心。拆迁意味着资金流量增加,如何确保财务管理规范、公开?万一出现贪赃枉法的行为怎么办?如果大家觉得拆迁补偿不公开、不透明、不公正,引起大量的诉讼怎么办?

又如,安置上如何让村民满意。家底殷实的、房子面积大的还好说,贫困户、五保户怎么安置?原来是个大家庭,现在孩子结婚了要单过的怎么安置?房子只有70平方米,安置太小村民住不下,安置太大政府贴不起,如何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等等,不一而足。当然,提出这些问题不是因噎废食,而是谋定而动,谋定详尽的工作方案,谋定配套的制度措施,更要谋定各种利弊。

对于走访中村民反映的“老房子不值钱、拆了后买不起新房子”的问题,我与大家探讨,能不能在小城镇探索实施“共有产权房”这种模式呢?比如老房子拆迁能拿到4万元,新房子市场价为10万元,购房者可以先住进去,并拥有4万元的产权,剩下6万元由政府支付,产权也归政府。如果几年后房子卖掉了,价格翻了一倍为20万元,购房者原来的4万元和新增的相应收益归其所有,其余的归政府。也可以由政府收取产权部分场租金,从而让更多的低收入农户住上新房、好房。

目前,全市1.3万个自然村庄中,有的人口过千,有的不到百人,按照目前初步的规划,到2020年,全市只保留600个左右的村庄,其他都要逐步拆迁,基本上是20个自然村庄合并为1个,而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六年,难度可想而知。

村庄撤并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虽然说总体目标要遵从,农民意愿要尊重,法律规定要遵守,但客观规律更要遵循。近年来,我接到的人民来信中,征地拆迁类的问题占到三成左右,主要是拆迁过程不透明、安置不到位、标准偏低、野蛮拆迁等问题,其中不乏是在村庄合并过程中出现的。

让老百姓“住得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房屋拆迁也许就是三两天的事情,而安置房建设从规划设计到建成交付怎么也要个三两年。农民上楼首先要有楼可上,这个“楼”不能是空中楼阁。必须按照“先建后拆”的原则,把握好节奏,掌控好进度,实现搬出“老房子”与住进“新房子”零距离、零时差。

图景描绘得再好,若没有机会享受,无异于“画饼充饥”。在走访中,一些年纪大的村民向我反映,“安置小区好是好,但怕是等不到”。农民的顾虑不无道理。没有家的滋味是苦涩的。每个人生活的最大幸福就是安定,住有所居,关起门来不受打扰。一个人若是拆迁过渡三年、五年,其间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生活记忆当中的美好定会蜕变。

让老百姓“住得好”,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地点的选择要合适,户型的设计得合理,建筑的质量须保证,相关的配套设施也要考虑周全。如何合理设置公交站点,让出行更方便;如何统筹安排超市、菜场,让生活更方便;如何科学布点幼儿园、中小学、医院等,让就医、孩子入学更方便……

让老百姓“住得久”,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走访中,有村民和我抱怨,“原来在农村,上旱厕不用花钱,运到地里还可当肥料,现在住到楼上,水一哗啦就要花钱”。的确,农民上楼,虽然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但这些都不是免费的大餐,生活成本也会随之增加。有的地方,为了让农民上楼,出台政策免半年水电费,但半年后呢?

让农民上楼,一定要先让农民进厂,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并通过生产方式的改变来改变其生活方式,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市民”。否则,没了收入来源,“上了楼”还有可能“被下楼”,“新市民”当不好就会变成“新游民”。

上楼,还是不上楼,还真是个大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必然面临的大问题。上楼是大家普遍的愿望,但是由上楼所引发的一系列矛盾,也是大家普遍担忧的。政府的规划引导、配套保障、监督管理是最主要的职责,包括拆迁在内的具体建设行为要发挥社会方方面面的作用,政府不能包揽、不能越位。

在农民上楼这件事上,既要坚持尽力而为,又要注重量力而行;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既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又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好大喜功,更不能搞成狂飙突进式的运动。看来,上楼不上楼,还要由农民自己来回答。

有一则故事叫做“帮蝶破茧”,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看见正在奋力破茧的蝴蝶,便好心施以援手,帮它把翅膀拉了出来,结果蝴蝶却再也飞不起来。道理很简单:蝴蝶幼虫只有经过痛苦挣扎的过程,才能让翅膀积蓄足够的力量,带着自己飞向新的天地。

好事办好不容易,好事办砸很简单。(王天琦)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